●無論是上任時,還是在去任際,都要嚴格自律不放任,以防在人情世故纏繞下,在人情難卻的糾結(jié)中,思想打盹、心存僥幸、行為破戒,進而被“套牢”,留下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的遺憾。
為官者清廉自守、善始善終,不僅平時要小心從事、一塵不染,更要守好上任、去任等當口。
據(jù)《清史稿》記載,陸隴其生性恬淡,不為名利所拘。他于康熙九年考中進士,后官至嘉定知縣、四川道監(jiān)察御史。當時,有新官上任,豪紳、富商免不了要有所表示,可陸隴其到任后打破這些“慣例”,對“饋贈”一概婉拒。他說道:“吾一人得利,卻使千萬窮苦百姓受難,怎能安心?”后來,在其離任時,“惟圖書數(shù)卷及其妻織機一具”,百姓們更是“供饋布帛蔬粟,連椅接跡”,更“扶老攜幼,哭卷攀轅”。由此,他也被人贊譽為:“有官貧過無官日,去任榮于到任時”。
后來,陸隴其任靈壽知縣七年,仍不改本色、廉潔用權(quán),“去官日,民遮道號泣,如去嘉定時”。能夠得到時人如此高的評價,絕非浪得虛名。一方面,是與其為官任內(nèi)以“心無私欲,自然會剛,心無邪曲,自然會正”自警自勵,生活簡樸、清廉自守分不開;另一方面,也得益于他在上任之時和去任之際皆倍加小心、慎終如始,警惕形形色色的“圍獵”。
陸隴其的故事,也給當下的黨員干部提了個醒:無論是上任時,還是在去任際,都要嚴格自律不放任,以防在人情世故纏繞下,在人情難卻的糾結(jié)中,思想打盹、心存僥幸、行為破戒,進而被“套牢”,留下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的遺憾。
人在仕途,崗位在不斷變動,職務也時有調(diào)整,因而每隔幾年就要這邊離任、那邊上任,或這里平任、那里提任。由于文化傳統(tǒng)、風俗習慣等多方面原因,為新上任的洗洗塵,為將離任的餞餞行,為提拔榮升的祝賀一下,對退任者慰問一番,也就免不了要通過吃點喝點送點來表達一下人之常情。這些做法,在過去自然是很常見的。
然而,值得警惕的是,有的黨員干部就是在這種“人之常情”的攻勢下,在“餞行”“接風”“洗塵”之中放松要求,在小恩小惠面前模糊原則,在推杯換盞之中丟棄底線,導致“白袍點墨”“轎夫濕鞋”,從此一發(fā)不可收拾,最終敗下陣來、成了俘虜。比如,有的在離任之時,因所謂“盛情難卻”收了別人的“紀念品”“土特產(chǎn)”;有的上任時候,面對著超標準超規(guī)格的照顧接送,因“情理之中”而默許認可……慢慢的,這些人便失去了底氣、身不由己,被迫為人辦事、償還人情,甚至違規(guī)違紀、大搞權(quán)錢交易。梳理那些落馬官員,不少人就是在上任或去任的當口,從接受一次吃請、收受一份禮物、謀取一點私利開始,逐漸被人拿住短處、捏住“七寸”,最終被牽著鼻子走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隨著中央八項規(guī)定精神的深入貫徹落實,馳而不息糾“四風”、樹新風,各種不良風氣已明顯減少,但并未完全絕跡?!白晕倚拇娴溃馕锷倌鼙啤?。分析個別黨員干部在上任或去任的當口出問題、犯錯誤,固然有老同事老部下老朋友“講感情、太熱情”的緣由,有圍獵者處心積慮、尋機出擊的原因,但從根子上看,還在于個人自律不嚴、定力不強,沒有把“餞行”“接風”“饋贈”中暗藏的風險當回事,沒能做到時時嚴、事事嚴、處處嚴,慎獨慎微、慎始慎終的功夫沒有下到。
“不矜細行,終累大德”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(diào),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、交往圈、娛樂圈,在私底下、無人時、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、如臨深淵,始終不放縱、不越軌、不逾矩,增強拒腐防變的免疫力。古人云:“凡持國,太上知始,其次知終,其次知中?!逼鋵?,為官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。黨員干部必須始終繃緊自警自省之弦,不斷涵養(yǎng)政治定力、紀律定力、道德定力、抵腐定力,無論上任去任、還是平任留任,都能心不動于微利之誘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,上任時不搞“順水推舟”,去任時不行“順手牽羊”,留任時不受“順水人情”,守住底線、防微杜漸。